中西笑文化

中西笑文化

我开始念中文的时候,以为中国人一点幽默也没有。我们在大学看的是一些经史子集之类,都是崇高的伦理准则。那时的报纸文章也致力于道德宣传。可是第一次去中国,跟中国人有接触,我的意见就改变了。中国古代文物展览也给了我不少启发。先介绍三个例子:

图一。铜面具: 西周时代的铜面具是1993年在北京附近的房山县琉璃河
1193号墓发掘的。

这个西周时代的铜面具可能是最早的中国笑脸不过里边有个秘密。面具真笑还是龇牙咧嘴,中国学者意见不同。

图二, 铜小人: 战国时代拿灯的小铜人是河北省平山县一个坟墓发掘的。
图三: 铜小人

战国时代拿灯的小铜人是河北省平山县一个坟墓发掘的。小人真的对我们微笑,这是无可争辩的。

图四。优人
东汉打鼓的说书人是在四川省发现的。是涂色陶土雕塑

东汉打鼓的说书人是在四川省发现的。是涂色陶土雕塑。这个矮胖子打鼓跳舞,说书唱歌,开口大笑,特别迷人。

以后我就开始研究了中国文学有关‘笑’的记载,觉得是形形色色,五花八门的。很多方面跟西方完全不同,不过也有共同之处。西方对笑的定义也是丰富多采的。开端是希腊哲学家 Thales {泰勒斯}(625-545)和女仆的故事。这个哲学家一天研究了天空现象,据说还预测了一次日食。抬头看天,就掉在井里,而正在打水的女仆噗嗤地笑起来。

从此以后,西方哲学家,学者,艺术家对笑,对幽默,对讽刺发表了不少理论。我只能走马看花,肤浅地介绍最突出的几个观念。

希腊哲学家Plato[柏拉图]反对笑,认为是出于嫉妒,是没有道德的。(Philebos 48-50). Aristoteles[亚里士多德]胸襟比较宽大。他虽说,人笑起来歪歪难看,但是也让人轻松,是可以允许的。(Nikomachische Ethik IV, 14, 11276f). 按照英国学者Thomas Hobbes (1588-1679) {霍布斯}的看法,‘笑’是优势的感觉:

(…) a sudden conception of some eminency in ourselves by comparison with the infirmity of others (…) (Human Nature)

俄国人Michail Bachtin 巴赫金}也认为‘笑’是权利斗争的工具。不过现在不是强者笑弱者,正好相反,小丑笑君主。这种笑表示狂欢节似的造反,把社交倒立起来。(Literatur und Karneval 1968). 德国哲学家Kant 康德 (Kritik der ästhetischen Urteilskraft)和Schopenhauer 叔本华 (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 II,99)

也说出常常引用过的高论

法国人Henri Bergson {柏格森}认为,‘笑’会解散生活的僵化,恢复活力。(Le rire. Essay sur la signification du Comique, 1905) 奥地利心理学家 Sigmund Freud{弗洛伊德}说,‘笑’可以发泄愤怒和侵略性。(„Der Witz und seine Beziehung zum Unbewußten“)

据我所知,中国有关‘笑’的学术论文比较少。我用的主要是古文字典和词典和钱锺书先生《管锥编》的几段。

图五。《说文解字》

徐铉《说文解字》把笑字归入竹部,援引唐朝李阳冰的解释:竹得风,起体夭屈,如人之笑。不过钱锺书先生认为,这可能是个误会。[1]

中国隶书,竹部和草字头可以通用,所以本意不是‘竹子笑’而是‘花笑’。‘花笑’这个比喻是国际性的,不但中国文学有,在印度和欧洲文学里也是常用的。在西方,‘花笑’会联想到美人。《说文》带草字头的‘妖’字也描写笑的美人。

‘笑’字在中国最早的记载中有两个相反的意思,一个是好的,一个是坏的:

1。愉快。《易经,旅》:‘旅人先笑后号啕’。

2。讽刺。《诗经,邶风,终风》:‘终风且暴,顾我则笑’。《传》:‘笑,侮也’。

有关恶意讽刺之笑,中国文字有活泼的比喻和故事,象白居易用的‘笑中刀’,宋朝发明的‘笑面虎’等等。周幽王的妃子褒姒,因笑灭国的故事更证明笑的可怕。

古代中医的看法也是两面的。笑,可以治病,也可以杀人。‘晋书,陆云传’描写一个害‘笑疾’的病人。相反,《本草纲目》提起一种‘笑菌’,吃了就可以救活中毒的人。

总结起来,古代中国的定义和比喻,像早期的的铜面具一样,是很矛盾的。‘笑’可以表达天真愉快或者邪恶诱惑,可以出于好意或者刻薄。说明这个道理的是《唐书,宦者上,鱼朝恩传》流传的俗语,‘笑者不可测’。

西方和中国的看法,虽然有很多区别,不过也有个共同点,就是定义是一样矛盾的。西方人也认为,‘笑’会调节,也会惹祸,会治病,也会致命,是毒药也是抗毒药。英国Robert Burton (1577-1639) {柏顿}说,‘笑’是严重忧郁症的信号,也是抗忧郁最厉害的方法。 西方行为心理学家把‘笑’追溯到猴子吓唬敌人的龇牙咧嘴。相反的,美国Stanford University{斯坦福大学}‘笑现象研究所’的医生发现它治病的功能;人笑的时候,杀病原菌的细胞要增多,证明身体的抵抗力提高了。

孔子,佛教,道教神仙

西方人一般以为儒家只主张道德,非常严肃,没有幽默。不过先秦记载并不都这样。[2]

《诗经,淇奥》:‘宽兮绰兮,依重较兮。善戏谑兮,不为虐兮’。《笺》:‘君子之德,有张有弛,故不常矜庄,而时戏谑。’

《论语》也记孔子喜欢开玩笑,比如《论语》记孔子‘莞尔而笑’,对子游也说‘前言戏之耳’。

儒家经典可以看出,开玩笑是允许的,就是不要太过分,不要伤害人,捣乱社会。

佛教和道教并不这样,他们倒欣赏狂笑。按照《大智度论,第一四》,释迦也是过度地笑,用口,眼,举体毛孔皆笑。

道家圣人的一个特征也是捧腹大笑。庄子的夫人去世的那一天,庄子就开心地打鼓,表达超然物外之心。中国神仙打坐也放声大笑,是恍然大悟之证。

佛像和神仙的画也常带笑容:

图六。阐定佛
敦煌二五九窟的北魏阐定佛

敦煌北魏阐定佛的美妙的微笑展现出一种大彻大悟境界。

图七。布袋和尚图轴,绢本

笑嘻嘻的布袋和尚是南宋画家梁揩的作品。

图八。拾得
图九。拾得

唐朝有名的朋友,寒山和拾得,住在天台山国清寺。按上头字两位圣人正‘呵呵呵’地说笑。

图十。十三 寒山拾得

《论语》,《孟子》,《庄子》已记载了不少笑话。最早的笑话集是战国魏朝邯郸淳的《笑林》,然后有隋朝侯白的《启颜录》,冯梦龙的《笑府》等等。中国有名学者,象李贽,俞樾等也不怕在他们著作里开个‘笑篇’。中国长远的笑文化传统实在让西方人羡慕,特别是我们幽默不怎么丰富的德国人。

西方圣经记的耶稣一次也不笑,离中国圣人差得太远。基督教早期的神学家,Johannes Chrysostomos (ca.350-407) 断言,耶稣一辈子没笑过,这个理论就变成了信条。欧洲的中年世纪的神父们把笑看作罪孽。虔诚的基督教徒不应该作乐,倒该哭诉罪行才可以升天。圣经也谴责开玩笑:

新约,Lukas{路加福音},6.25:‘呜呼哎哉,你们在这里笑的人!因为你们以后要号啕大哭’。

Epheser{以弗所人书}5,3-4:‘你们不要沉醉于淫荡,肮脏,吝啬,这对圣人是不宜的。也不要说可耻愚蠢之言或者笑话,却要做感恩祷告’。

基督教的圣人也从来不笑,除非是殉教受折磨的时候,就讥笑虐待者。

当然,中国文学也有不太幽默的道德主义者。宋朝有名的包清天是个例子,据说‘笑比河清’,就是从来没笑过。中国历史当然也有时代,如果笑错了,就有生命危险。

儒家有时也批评戏谑,希望禁止。不过在这种情况下,孔子的笑容也可以当作防护伞。大儒家韩愈很懂这个道理。他给张籍写信说:

《答张籍第一书》:‘吾子又讥吾与人人为无实驳杂之说,此吾所以为戏耳。比之酒色,不有间乎’?

《重答张籍书》:‘昔者夫子犹有所戏;《诗》不云乎:‘善戏谑兮,不为虐兮’;《记》云,‘张而不弛,文武不能也’。恶害于道哉!’[3]

是的,这哪里会伤害道德?有了孔子的靠山,古代中国人在这方面没有由基督教控制的西方人那么多忌讳。跟西方神学家将笑当作罪行比较,中国儒家,佛学家,道家的观念显得通情达理,而且仁慈多了。

作家之发现

中国诗人和作家最妙的发现是笑会赶跑忧虑,疾病,灾祸。白居易‘对酒诗’是个好例子。这首诗也安慰鼓励过我好多次了。

图十一。白居易‘对酒五首,第二’

蜗牛角上争何事/石火光中寄此生/随贫随富且为乐/不开口笑是痴人

作者把笑发展到一个生活哲学,表示奋斗精神,讥笑生活灾难。另一方面,他也是笑自己,承认他巨大的努力实际上是小题大做,象蜗牛一样渺小。

蒲松龄有关笑的艺术处理,大概最有创造力。《聊斋》不但总结古代传统,也增加了不少新鲜见解。蒲松龄不象白居易那么快活开朗。 不过可能就是因为生活不愉快,心情悲哀,蒲松龄用笑当作一种刺激。在不少故事里,笑眯眯的花仙姑娘给艺术家带来灵感。

《聊斋》之笑可以区别几种作用:

其一,嘲讽社会黑暗。‘司文郎’(VIII,1100)主角是个瞎和尚,他跟昏庸腐败的考官不一样,很会鉴赏有价值的考卷。他的考法也很独特。因瞎了眼睛,就不能看文章,也不耐烦听别人朗诵。他倒是烧文章用鼻子闻,就知道好坏。他用这个办法讥笑一个坏考官。

僧叹曰:‘仆虽盲于目,而不盲于鼻;帘中人并鼻盲矣’……

生焚之,每一首,都言非是;至第六篇,忽向壁上大呕,下气如雷。众皆粲然。僧拭目向生曰:‘此真汝师也!初不知而骤嗅之,刺于鼻,棘于腹,膀胱所不能容,真自下部出矣!’

其二,生命危险。譬如,在‘诸城某甲’中(IV,505),一个人的头被强盗砍掉了,以后又接上治好了。有一次,一个诙谐的人给他讲笑话,头就流血掉下来。‘戏缢’(VI,873) 里一个人,为了逗姑娘一笑就上吊。‘死僧’(VII,913)也讲一个阴森森的故事,一个被杀和尚的流血尸体夜里在佛寺抱佛像。

其三,圣人的特点。很多故事里,圣人特爱狂笑。‘崂山道士’(I,39)的三位神仙将一根筷子对准月亮扔去,召唤嫦娥也哈哈大笑。

其四,怪人和天才的特点。因为笑打破社会习惯,有失礼仪,所以常遭到普通人的误会,反抗,迫害。在‘冷生’中(VI,845),大笑是文学才华的表现。一个书生跟狐女有爱情关系以后,就发疯了。给他一个作文题目,他考虑很长时间,忽然大笑起来,挥笔飞快写下一篇精彩的文章。不久碰上一个严肃的考官,讨厌他笑,将他除名。从此这学生就装疯装傻,当个‘疯’作家,他写的书超然脱俗:

从此佯狂诗酒。著有《颠草》四卷,超拔可诵。

异史氏曰:‘闭门一笑,与佛家顿悟时何殊间哉!大笑成文,亦一快事,何至以此褫革?如此主司,宁非悠悠!’

其五婴宁’(II,150)。这个故事不适应分类,是蒲松龄最独特的有关笑的处理。婴宁是半人半狐。她特长是她控制不住的狂笑,周围认为又可爱,又可恨。故事开端很象传统爱情小说:宵节,年轻王子服看上郊游的婴宁,她笑容可掬手里掂着梅花,是‘笑花’这个传统比喻的回声。王生一见钟情,神魂丧失,一天比一天瘦。

跟中国传统美人不同,婴宁意外天真憨痴。因为她还不懂爱情这个字,只是笑得跌倒,求爱就变得很困难:

生曰:‘我所谓爱,非瓜葛之爱,乃夫妻之爱。’

女曰:‘有以异乎?’

曰:‘夜共枕席耳。’

女俯思良久,曰:‘我不惯与生人睡’……

媪曰:‘饭熟已久,有何长言,周遮乃尔。’

女曰:‘大哥欲我共寝。’

王生最后还是求爱成功,把婴宁带到他家里。他父母开始很不习惯她的傻笑,禁也禁不住。连隆重的婚礼仪式,因新娘笑得直不起腰,只能中途取消。不过很快大家喜欢她这种笑,让他们高兴,缓和所有争端。

婴宁之笑也有恐怖的一面。邻居儿子想诱奸他,就是他的末日:

一日,西人子见之,凝注倾倒。女不避而笑。西人子谓女意已属,心益荡。女指墙底笑而下,西人子谓示约处,大悦。及昏而往,女果在焉。就而淫之,则阴如锥刺,痛砌于心,大号而踣。

他进入的不是女人,倒是个水洞,里面坐着大毒蝎子。

邻居儿子死了,婴宁家好不容易才避免施魔术的案子。婆婆也严肃责备她的媳妇。从此以后,婴宁不再笑了,是一种可悲的转变。不过她孩子也不怕生,见人就笑,很有他母亲的风味。

《聊斋》之笑,好象来自一个庸人所不习惯的‘野’世界,嘲弄阻碍天才的腐败考官,反对死板婚姻仪式和风俗习惯,肯定的就是真才真情。它自然愉快,消除悲观和争端。不过也象火药一样,让人讨厌,让社会不安,有破坏性。跟社会发生冲突的时候,他会死掉。不过也不完全灭亡,在孩子和艺术作品中再生复活。

中西异曲同工

将中西笑文化笼统对照一下,可以发现很多完全不同的发展。

在西方,从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始,差不多每个比较体面的学者都对这个题目发表了高明议论。Kant {康德}, Schopenhauer {叔本华}, Nietzsche{尼采}, Freud{弗洛伊德}, Friedrich-Georg Juenger{容格}等等用哲学,心理学,社会学,医学,动物习惯学等角度探讨过这个问题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 在中国,‘笑字’好象从来没有这样吃过香, 也没有惹起那么多争论。不过中国儒教,佛教,道教表现得比基督教宽容多了。古代中国基本上没有象西方中年级这样禁止或忌讳戏谑。

中西可以沟通之处,主要在文学艺术方面。一个中心共同点是白居易,蒲松龄等发现的事实:笑象魔术一样,可以把内外心之苦难赶跑消灭。

西方文学有很多相似的看法:

意大利Giovanni Boccaccio(1313-1375){薄伽丘}在Decamerone{时日谈}记年轻男女从Firenze[佛罗伦萨城]出逃,躲避那边爆发的瘟疫。为了消除心里恐惧,他们讲轻松愉快的故事。

现代意大利有名作家Umberto Eco《玫瑰的字》,也是一个例子。故事发生在一个中年世纪基督教修道院。里面的修士慢慢发现一个跟基督教信条相反的救命秘密—耶稣还是笑过了。

现代欧洲孩子最喜欢看的英国小说Harry Potter{哈利。波特}也是这样。在魔术学校,Harry和同学们学习克服内心恐惧的魔术。每个人先召唤他最怕的幽灵。他一出来,学生用拉丁文咒语“riddiculus“[可笑]把他化成滑稽角色,让他爆炸消失。

这种‘笑哲学’可以用法国作家Rabelais (1494-1553){拉伯雷}之名言总结起来“Le rire est le propre de l’homme“,或者用Robert Burton的英文翻译„To laugh is the proper passion of man“。

这就是说,笑世界和自己,才是做人之道。

再看一下最早的中国笑脸,古代的铜面具。

图十二。铜面具

眼睛和嘴好象在笑,同时面具也威胁的龇牙。我觉得可能可以这样解释:面具是龇牙的,因为笑是有势力之表现, 是一种会施妙法的武器。

我希望,我们大家不要丧失笑自己,笑世界的勇气。


[1] 钱锺书, 钱钟书集,北京:三联书店2001,管锥编,(一)毛诗 8, 花笑, pp. 140-143.

[2] 钱锺书集,管锥编, (一)毛事,23 淇奥“君子亦偶戏虐“,pp. 183-185.

[3] 钱锺书集,管锥编(一)毛事,23 淇奥23“君子“亦偶戏虐“pp. 183-185.